首页 > 科普资讯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192023. 07. 19
点燃科普之灯 照亮星辰大海 | 广东海洋协会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分会成立侧记

7月19日,广东海洋协会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分会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会议。来自涉海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高校、科研机构的近40家会员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海洋科普事业的未来蓝图,共谋提升公众海洋素养的新策略。

图片

图片

新成立的广东海洋协会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分会以自然资源部南海海域海岛中心为依托单位,是由致力于推动海洋文化创新发展、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其他相关业务的单位和个人按现代社会组织理念自愿组成的、省级枢纽型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成立大会上,分会会长、南海海域海岛中心王平以“共享资源”“共创平台”“共赢前程”为主线,讲述了协会创办的初心,盘点了现有的资源平台,描绘了未来发展的愿景,希望广东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分会成为政府与会员单位之间的桥梁,充分融合、共享广东省现有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资源,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协同进步,促进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广东海洋强省建设。

共享资源:

成立分会的初心和使命

南海海域海岛中心是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所属事业单位,负责南海局海洋档案管理、新闻宣传、舆情监测、科普宣教等工作,主体负责南海局政务网站、官方微博、“新南海”公众号等宣传平台运营。中心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巩固宣传阵地建设,紧抓重要宣传节点开展宣传策划,主动开展舆情监测,紧抓重要宣传节点开展宣传策划,扎实做好海洋科普工作,获评“2022年自然资源部宣传工作业绩突出单位”。

“我们都是一群普通的海洋工作者,因为热爱海洋科普而聚在一起。”分会秘书长蔡兵表示,“大家各施所能、团结奉献,长期聚焦基层一线,扎扎实实地收集一手素材,记录‘大海小站不凡事’;深入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远赴南海、印度洋、西太平洋,拍摄空中、陆地、水面、水底的珍贵镜头,向公众展示‘浩瀚海洋精妙世界’。”

图片

经过多年耕耘,中心宣传力量渐渐羽翼丰满。宣教室配备编辑团队、摄影团队负责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设置虚拟演播及多媒体采集编辑室,支撑宣传片制作、音视频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和编辑发布;建立超70T容量的媒资声像资料数字化管理系统,储存自主拍摄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南海高清影像记录;建有面积约335平方米的标准化数据中心机房,拥有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为建设融合广东海洋科普资源的云平台做好保障;所属南海档案馆占地1000平方米,储存着近60年不间断的南海数据、声像档案资料约3万卷,为开展南海海洋文化研究、形成丰富多彩的宣传产品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

图片

如果说设施设备是海洋科普的硬件,那么一批有志于科普工作的专家团队,则是更为宝贵的软件资源。南海海域海岛中心海洋科普工作的背后,少不了“自然资源南海宣讲团”的支持。2019年,南海局成立“自然资源南海宣讲团”,集合了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扎根一线的科技专家,以及海洋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修复、海域海岛管理、海洋调查、海洋观测监测领域的资深管理人员,他们热爱科普宣讲、基础理论扎实,是海洋科普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未来,我们还要壮大科普队伍,建立由顶级专家引领、领域专家指导、科普专兼职人员参与、科普志愿者组成的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蔡兵表示。

为了让海洋科普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让海洋科普的智慧充分涌流,南海海域海岛中心与三沙卫视合作共建“三沙卫视广州节目制作基地”,与《海洋世界》杂志合作共建《海洋世界》杂志广州基地,不断拓展和探索与媒体、科普机构、公益组织、学校社区的跨界联合,共同发出海洋生态之声、文化之声、科普之声。

“广东省有志于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的单位还有很多,海洋科普资源也散落全省各处。我们成立分会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充分整合广东省现有的海洋科普与素养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王平表示,“我们希望将现有资源与会员单位、社会公众共享,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希望抛砖引玉,让各个会员单位可以汇聚资源、共同交流,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海洋科普事业的发展。”

共创平台:

凝聚科普力量打造科普品牌

壮大科普队伍、创作科普产品、打造科普品牌、融合科普资源、深化科普研究,是广东海洋协会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分会共创科普与素养教育平台的工作思路。

在分会筹备阶段,南海海域海岛中心依托广东科普嘉年华暨2022年全国科普日,在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技赋能共创蓝色经济——广东海洋六大产业成果展”,以“科普展览+对话海洋栏目”相结合的形式,集中展示广东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成果,为公众系统了解广东蓝色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相关新闻报道被51家媒体平台刊发。随后,该展览在2023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广东2023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会场等巡回展出。“为筹备这次展览,我们走访了文冲船厂、深圳智慧海洋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拉近了海洋企业与政府机构、社会公众的距离,吸纳了一些科普志愿者,也扩大了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的朋友圈。”南海海域海岛中心宣教室主任汤超莲表示,“这是中心牵头的省促项目‘双合作区建设背景下广东省海洋六大产业政策和知识普及教育体系构建与应用示范’中的一项重要活动。2022年以来,项目组抓住现有海洋产业政策知识科普宣传相对薄弱这一痛点,针对性开展海洋产业政策研究、海洋产业科普产品研制及示范、海洋产业科普教育模式研究与宣传教育点应用示范建设、海洋产业科普云教育平台建设、广东海洋六大产业融媒体推广等工作,并提出政策建议,逐步构建起广东省海洋六大产业政策和知识普及教育体系。”

图片

像这样有影响力、有创造力的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的案例,在南海海域海岛中心还有很多。

科普直播方面,2023年6月8日,由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你好,海洋!世界海洋日主题联动直播”播出,南海局是承办单位之一,南海海域海岛中心宣传团队为直播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直播在人民日报视界客户端、人民日报bilibili客户端,在新浪微博@人民日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等10余家媒体新浪微博帐号同期推出,网络观看人数超过1015万。2020年,南海局牵头组织,南海海域海岛中心宣传团队提供技术支持的“走进南海红树林”海洋日网络直播在百度APP、央视新闻移动网、科普中国、@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等平台同步播出,观看人数超500万,被百度评为“政府直播标杆案例”。

图片


科普视频方面,《万物有常,珊瑚“焦”点》聚焦精妙的微观世界,运用海洋一线工作中拍摄的一手素材,用准确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介绍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珊瑚的独特生存法则等,在“新南海”平台发布,被资源中国、澎湃新闻等平台转载,取得较好宣传效果。

科普IP方面,“科普君”系列作品从海洋工作一线中发掘素材,用画笔邀请虚拟人物“科普君”登场,为大众进行有趣、走心的海洋科普。该系列已创作4期,获得2021年自然资源部“守正创新讲好自然资源故事”优秀案例、第一届“关爱海洋”文化出版融媒体创意作品大赛视觉设计组三等奖。

科普海报方面,《新南海二十四节气》手绘原创系列海报,将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与南海海洋文化相融合,对南海海洋自然生态风光、南海海洋生物、基层海洋台站等内容进行生动呈现,获得“自然资源好新闻”贡献奖。

科普手绘方面,《“鲎”会有期》以古朴的背景色为底色,同时将海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剪纸、印章、中式海浪等元素相融合,向公众科普被誉为“海洋中的活化石”的古老海洋生物——鲎。该作品在南海局政务新媒体上的阅读量超1.9万,在“学习强国”APP上阅读量近1.4万,被《中国自然资源报》、i自然、《海洋世界》杂志、“南方+”等转载,获得广泛好评。

“今后,我们将发挥海洋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组织编创更多的海洋科普产品,”分会副秘书长丁小雨说,“还要开展一系列海洋科普展览、创作、培训、咨询、讲座、报告及学术交流等活动,传播海洋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打造特色科普品牌,提升全民海洋科学素养。”

目前,分会已吸纳会员单位35家,包括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环宇恩(广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广东三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广州)、广东海启星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8家副会长单位。“这些都是广东省内对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工作有经验、有资源、有热情的单位,相信他们的加入,能壮大海洋科普队伍,充实海洋素养教育力量,为广东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分会这个平台注入新的活力。”丁小雨表示。

共赢前程:

点燃科普之灯照亮星辰大海

“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深耕海洋文化宣传;共创海洋科普品牌,促进科普合作共赢;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服务海洋强省建设,携手共铸蓝色辉煌”是分会的宗旨。

图片

广东海洋协会秘书长陈竹表示,协会有较强的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基础,未来将进行创新探索,打通科普内容、产品以及传播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可以向全国推广的模式。

王平表示,未来分会将发挥南海海域海岛中心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广东海洋科普云平台,将广东省海洋科普数字资源汇聚在一起。“这样大家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的相关资讯服务,可以360°云参观海洋科普场馆,了解身边最受欢迎的海洋科普活动,在线聆听有趣的科普专家讲座,满足公众对海洋科学知识获取的便捷高效性。”

图片

海洋科普长路漫漫,广东海洋协会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分会已经迎风起航,驶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希望通过推广海洋科普与素养教育,点燃更多人对海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更多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对海洋科普和素养教育的参与热情,营造知海、亲海、爱海、护海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共同探索海洋的无穷魅力,为加快建设广东海洋强省贡献一份力量。

撰稿:秦昕

图片:新南海摄制组

美编:劳小宴

审校:汤超莲

审核:宫恩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