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资讯 > 科普热点

科普热点 192023. 09. 19
全国科普日|插上硬“核”科技的翅膀

“核废水和核污水一样吗?核辐射又是怎么发生的呢?”9月19日,在新港中路小学开展的云上核科普”——“核的世界”直播讲座上,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海洋放射化学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李冬梅以引起社会关注的核安全问题向同学们提问,以此拉开了一场核科普讲座的序幕。

正值全国科普日,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主题,结合公众关注的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南海生态中心作为“国家核应急救援海洋辐射监测南海分队”和“广东省核应急委员会”等的主要支撑单位,积极响应“核”知识科普的号召、传承科学精神担当,联合新港中路小学、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南沙野外站)、南海海域海岛中心、韩江口-南澳岛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组织开展了此次直播讲座。

讲座从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的原因切入,将核与辐射安全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趣而实用的核科学知识;同时针对近期大家关心的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李冬梅讲解了核污水和核废水的区别,从潮流和核素扩散模式出发,结合南海生态中心多年来从事核应急监测、海洋生态监测领域工作,讲解了核污水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本次讲座不仅紧扣时事,普及了核安全知识,让大家对核辐射核污染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核科学与核技术在当今世界,乃至未来发展中的地位,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硬“核”科技的翅膀。

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

海洋放射化学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海洋放射化学实验室迄今已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华南地区成立最早、综合实力最强的放化学科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方法、海上核事故应急监测预警技术、同位素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示踪技术研究和同位素技术在海洋资源调查、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为国家和地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国家核应急救援海洋辐射监测南海分队

●中国太平洋学会危险化学品与海洋放射性评估分会成员单位

●中国核学会理事单位

●中国南海区海上核事故应急技术中心

●广东省核应急委员会成员单位

●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监事单位

●广东核学会成员单位

实验室配备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专业的海洋放射性监/检测设备,在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的过程中建立了分光光度法、低本底α/β法、γ谱法和超低本底液闪能谱法等一系列环境放射性分析方法,经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授权,可进行各种近岸、近海和远海海洋放射性环境调查及检测分析大多数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

铯-137的实验室分析

国家“神盾”核应急演习

西太平洋放射性水样采集

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广东省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区域放射性本底调查(1989-1990)、全国海域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2002年至今)、大亚湾生态监控区放射性环境监测、重大专项ST07区块海洋放射性调查、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等众多项目,并完成了一系列国际、国家和地方的基金课题、主持编制了多项海洋放射性检测方面的国家标准、发表了SCI等优秀期刊论文近百篇,获得了多项技术发明专利,2022年荣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二等奖《海洋核污染物扩散模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南海生态中心第一时间投身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任务。经过多年的连续监测,获取了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为及时掌握南海海域环境辐射水平变化趋势、评估核事故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回应公众关注提供了坚实的资料支撑。近日来,随着日本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放入海,南海生态中心也积极响应,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和检测服务。

在四十余年的历练中,南海生态中心在海洋放射化学领域已磨砺出一支技术过硬、经得起考验的专业队伍,在新的职能中承担着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全球海洋专项、极地调查等海洋放射性/同位素相关任务,同时也作为核应急技术支撑单位继续守护“蓝色国土”安全。

撰稿:李冬梅 萧浩翘

图片:新南海摄制组 南海生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