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生态 > 生态系统 > 红树林 > 解码红树林

解码红树林 152023. 02. 15
解码红树林 | 红树林及其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也展现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态度。

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各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哪些意义?

应该如何保护?

红树林简介和其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红树林(Mangrove Forests)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红树林既是森林,又是湿地,兼具森林的“地球之肺”和湿地的“地球之肾”的功能,是地球上生态服务功能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全世界的红树林自然分布范围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113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岸有红树林分布,其中,红树林面积比较大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尼西亚、巴西、澳大利亚、墨西哥、尼日利亚。


中国的红树林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和港澳台地区,面积仅占全世界的0.2%1973年以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变化先减后增,随着国家对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重视,2019年中国红树林面积恢复至2.89万公顷。

红树林作为河口海区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支撑着广阔的陆域和海域生命系统,为海区和海陆交界带的生物提供食物来源,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繁殖地、索饵场、越冬场和幼苗库,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红树林湿地,有记录的生物总种类数达2854种,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红树林湿地包含了三大生物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招潮蟹

生产者

约占生物总种类数五分之一,可划分为小型藻类、大型藻类和红树植物。作为最主要生产者的红树植物在中国有37种,约占世界红树植物总种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红榄李、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等均属于珍稀濒危物种,目前白骨壤林和桐花树林占据了中国红树林的主体。

消费者

可划分为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昆虫、蜘蛛、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不同类群,底栖动物和鸟类是其中研究较多的类群,分别有873种和421种。

分解者

亦称还原者。主要为微生物,可划分为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类群,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

我国为保护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所做的努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张,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危胁,人为干扰导致红树林矮化、稀疏化、栖息地质量及生物多样性下降。另外,中国红树林还受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病虫害、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剧。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在推动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地

中国已经建立各级红树林保护地52个(不包括港澳台),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类型,其中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6个。其中6个红树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彰显了中国红树林湿地在全世界濒危生物保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多个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沿海各地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红树林保护规定和保护条例等,全面强化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建立监测观测网络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其下属的各地方机构,长期对中国主要红树林和红树林保护区开展监测工作,初步满足管理需求和业务化运行的需要。涉及海岸带生态系统或林业方面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以科学研究为目的开展红树林区生态调查和监测。另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建设了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和广东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和福建省也建设了一批涉及红树林监测的野外科学观测站,这些监测观测网络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研究。

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中国已经在陆地和海洋生态空间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红树林作为生态保护红线重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严格监管,有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的影响,维持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五、倡导全民行动

在红树林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已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湿地公约(RAMSAR)、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中国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工作,公众参与度逐年提高。近三十年来,国内涌现了几千家环保组织和社会公益团体,如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和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多家民间组织,致力于宣传、保护及修复红树林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

六、实施人工修复

近年来,我国南方各沿海省()广泛实施防护林建设工程及红树林修复恢复工程,红树林面积得到较明显增加,但也存在宜林地面积规划科学性不足、人工种植红树林保存率低、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全国红树林宜林地进行了反复筛选,并于20208月联合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了预期的工作目标,即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00公顷,并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全面系统地加强红树林整体保护和严格管控。





稿:南海生态中心 高